“田野中大”校史考察团在罗定

编辑:撰文-胡栩华、戴佳辉;摄影-胡栩华、洪雨 发布日期:2021-11-26

罗定是粤省西线抗战的重要区域,也是战时高校迁移的重要一站。1938年广州沦陷前后及1944年粤北疏散前后,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等大批粤省大、中院校迁到罗定,在抗战烽火中坚持办学,培养人才,支援抗战,保存教育火种。2021年10月1日至10月5日,16877太阳集团-主頁教授曹天忠带领历史学系硕博研究生、本科生一行8人,到罗定市进行文献搜集、田野考查和口述访谈。

在广东省岭南红色文化研究院以及时任罗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炳文的大力支持下,罗定市社科联主席苏智勋、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许小江、市社科联四级主任科员、市妇联挂职副主席黄梅锋、市博物馆副馆长徐子明、黄健恩、罗定籍中山大学图书馆彭绮文老师、市社科联罗子贤女士等人的陪同下,考察团对抗战时期迁往罗定的粤省各大、中学校办学旧址进行了深入调研,在重点考察国立中山大学办学旧址罗定学宫等地的同时,也兼顾了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其他代表性的学校,如省立文理学院办学旧址榃卜梁家庄园、私立广州大学办学旧址潭井三达祠、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办学旧址泗纶中学罗西书院、广东省立仲恺农业职业学校办学旧址松塱国宝黄公祠、澳门雨芬中学办学旧址罗城南区小学等。经过为期五天的学术考察,考察团收获了大量档案文献和口碑资料,对各办学旧址进行了实地调研,更为立体地认识到抗战时期各大、中学校办学的艰辛,以及危难当中罗定人民与迁校师生的深厚情谊。

image 55
考察团在国立中山大学办学旧址罗定学宫门前合影

发掘地方文献

       罗定作为战时教育迁移的重要一站,保留着丰富的档案等文献,是考察团挖掘的重点。考察团第一站是罗定市档案馆,通过检索和查阅,考察团收获了大量相关材料,包括中大和其他院校的同学录、毕业册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来往公文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移交罗定民众教育馆的图书清册、中大战地服务团思想“左倾”的相关文件、中大师范学院1943学年度应届实习教师名册、广东省教育厅介绍中大教授叶述武和李铭槃合著的《初中新几何》、罗定县政府介绍中大教授黄昌穀编著的《国父遗教纲要》等。

image 56
考察团在罗定市档案馆查阅档案

 

image 57
考察团与罗定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合影

罗定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近年来致力于抗战时期罗定地区华南研学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尤其注重实地考察,下乡寻访亲历者与知情者,利用档案与口述互证的好方法,编成《抗战时期迁罗定的大、中学校——烽火办学路》一书。在社科联办公室,苏智勋主席向考察团展示了其收藏的部分学校材料,包括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教科书、作品集和省立文理学院16877太阳集团官网的学历证明等。

image 58
艺专16877太阳集团官网黄碧春曾留下来的美术教材《古今名人画谱》

 

image 59
省立文理学院16877太阳集团官网陈翘英学历证明及照片

        此外,10月5日上午,考察团还拜访了中共罗定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该办公室四级调研员曾沛才、股长许强和叶紫向考察团提供了相关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中共云浮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广东省云浮历史》、罗定市委党史研究室、罗定市档案局编订的《中共罗定历次代表大会文件选编》、丘均著《李芳春烈士传》等地方文献。

image 60
曹天忠教授与罗定党史地方志办曾沛才、叶紫交换意见

寻访中大办学旧址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在大亚湾大举登陆,向广州进犯,广州告急。1938年10月至1939年1月,国立中山大学迁至罗定办学。为深入研究这段历史,考察团回到历史现场,逐一寻访当年中大在罗定的办学旧址。

10月2日上午,考察团在彭绮文老师、罗定市社科联主席苏智勋、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许小江、罗定中学副校长刘启洪、罗定社科联罗子贤的陪同下,来到了中山大学办学旧址罗定中学。当年中大师生抵达罗定后,农、医、法等学院分设罗定城内,临时校舍中有罗定中学、罗定学宫一部分、原民众书院等地。过去中大向罗中借用的六间教室早已不存,但在得月台外仍能看见旧城墙的痕迹。城墙外是泷江,民国时是一条重要的水路,当年中大就是通过这条水路,从南江口来到罗中,从此处还可沿水路到罗镜。现在校内基本没有民国遗迹,仅有几株红棉从民国一直顽强地生长到现在。

image 61
中大办学旧址罗定中学城墙上,这里曾是中大师生迁校途经的码头。

罗定中学不远是罗定学宫,中大曾在此办学。据学宫负责人廖明辉介绍,罗定学宫始建于清初顺治四年(1647年),是清代罗定直隶州的学宫,由清代康熙至光绪年间数次修缮扩建而成,占地面积约83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从正门进去,大殿两侧房屋曾是中大16877太阳集团官网的校舍。

image 62
国立中山大学办学旧址罗定学宫

接着,考察团到了校长邹鲁办公地旧址云龙书院和中大校本部旧址牗明学校。云龙书院原属郁南县,是郁南县学子到罗定考秀才时的住所。1957年改为罗定国营酒厂,2003年转民营,现为林子泉先生等人所有,用作酒厂和豆豉厂。林先生表示,云龙书院是文物,承载了战时中大的办学历史,他对此感到很自豪,会保护好这座建筑。牗明学校原建筑大部分已用作家具厂。

image 63
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办公室旧址云龙书院

下一站考察团到了罗定文塔,中大附中曾在文塔下的塔溪乡办学,文塔对面的民众教育馆也是中大办学旧址。据《烽火办学路》介绍,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和曾驻于浮绿仙酒楼旁的民众教育馆(后已拆建为交通局旧宿舍楼)。民众教育馆不仅是法学院藏书的地方,也是罗定地区民众教育和学习的场所。现在民众教育馆的原貌已不见,只能找到当年的一小段墙壁。民众教育馆旧址不远是罗城中山酒店(现不存),1938年底,罗范群、黄焕秋等400名中大师生在此开会,成立中山大学三罗同学会,领导并组织三罗(罗定、郁南、云浮)籍中大16877太阳集团官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成为中大红色历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image 64
考察团参观罗定市三罗民众抗战展示馆

       从民众教育馆向下走50米就到罗定江,江边是古罗定州古码头――大埗头。据介绍,原来古码头边上十分空旷,只有一个茶楼,搬运物资、歇脚十分方便,当时内迁的高校,大多通过水路在该码头上岸来到罗定。

image 65
大埗头码头旧址,码头对面即是罗定文塔。

当天下午,考察团到罗镜镇,依次考察了中共罗定县工委旧址光裕堂以及泷水中学、城隍庙、潘氏书院、罗镜民众教育馆旧址、葆诚堂、东山公园等地。根据中山大学档案馆所收录的档案记载,迁校前中大曾派人到罗定调查可借用的公共场所,认为上述地方适合办学,并将结果写作调查报告。据潘氏族人潘英茂讲述,过去罗镜曾有五个潘家祠,其中镇政府和城隍庙旁边的潘家祠最大,很可能是当年中大借用的潘家祠,可惜已被拆除。现存的潘氏书院解放后曾被用作小学、医院。另外,据潘英茂老人介绍,当时罗镜镇主街是鹅卵石路,中大师生来到之后走路不方便,区长潘宗英特意为中大师生修了水泥路。这条路全长1.5公里,横贯东墟和西墟,如果此说属实,则充分体现了当地政府对中大师生的关怀备至。

image 66
考察团在泷水中学蔡廷锴将军雕像前的合影
image 67
考察团在潘氏书院内对潘英茂老人(76岁)进行口述访谈

华南学校的烽火办学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除了前期的国立中山大学外,后期的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广州大学、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广州长城中学、澳门雨芬中学等大、中院校也先后迁到罗定办学。通过考察抗战时期迁到罗定的大、中院校办学旧址,考察团将这些学校在罗定期间的办学经历,与当时各学校的迁徙以及当地乡民的活动联系起来,以期能在更为深远的角度考察抗战期间整个华南地区的教育历史面貌。

1944年,广东省立仲恺农业职业学校迁罗定复课,先在罗定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上课,后迁石古乡松朗村国宝黄公祠。10月3日下午,考察团来到国宝黄公祠,据介绍,黄公祠外的码头修建于清代,是一条古驿道,过去官粮和本地粮食都经这里流通,仲恺农校也通过这个码头运输物资,师生常在这里游泳。透过凹凸不平的石阶,可以想见昔日的繁忙景象。

image 68
国宝黄公祠旁的码头

学校刚迁来时,校舍尚未布置好,设施非常简陋,上课多数是露天,16877太阳集团官网没有课本,只能靠速记。黄公祠布置好后,办学条件才逐步改善。进入国宝黄公祠,映入眼帘的便是围墙上“科学头脑、农夫身手”的校训。当年仲恺农校的师生走出校园,在农田中耕耘,以实践服务乡民,给当地村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村民们常用广东话说道:“仲恺16877太阳集团官网戴竹帽,有书唔读去割草”,形象地说明该校以田间实践为主的办学特点。

image 69
考察团在国宝黄公祠

1944年4月,豫湘桂作战打响,粤北韶关等地受到威胁。5月,省立文理学院奉命迁罗定县榃濮乡复课。榃濮是南江河支流交汇点,水运繁忙,因而形成了榃濮墟。10月4日上午,考察团来到榃濮村的梁家庄园,该庄园于清代咸丰年间由商人梁性存创建,是西江流域最大的私人庄园,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现存主体建筑九座屋、粮仓、炮楼、码头、后院、道路以及其他构筑物。省立文理学院借梁家庄园的粮仓、炮楼及部分屋舍办公、教学和住宿,并在附近用竹笪搭建简易课室。

image 70
考察团在梁家庄园
image 71
九座屋内色彩依然鲜亮的满洲仓玻璃
image 72
梁家庄园内的粮仓

1944年5月,粤北曲江告急,广东国民大学迁至泗纶镇罗西书院(现泗纶中学内)复课。10月4日下午,考察团来到罗西书院旧址,罗西书院是一座典型的岭南乡村书院,现存主体建筑高大宽敞,但周围已破败不堪。罗定市政协副主席沈灿明提到,有一位叫沈贵谦的老人,他收藏了一幅中大老师画的绢画,画上用竹子写了他父亲的名字。

image 73
考察团在罗西书院

10月5日下午,考察团还到访了澳门雨芬中学办学旧址罗城南区小学,得到校长蓝岚等人的热情接待,并对南区小学退休老师彭光锐进行了口述访谈。他根据自己的记忆与老照片,手绘了南区小学的旧貌。在彭老师的指引下,考察团找到了当年雨芬中学师生用过的水井地址,成为粤西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连接的历史见证。

image 74
考察团在私立澳门雨芬中学办学旧址

 

image 75
彭光锐老师手绘南区小学前身(即澳门雨芬中学)图
口述访谈

 口述访谈

收集口述史料是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其意义不仅在于抢救史料,保存亲历者的重要经历,同时也是碎片史料的粘合剂。当考察团耙梳史料之间的关系时,访谈者的口述可以提供重要的线索。通过几日以来的口述访谈,结合实地走访的经历,考察团增加了历史现场感,切实感受到各校师生们在罗定的课内外生活痕迹。

10月1日上午,考察团对罗定市博物馆老馆长陈大远先生和社科联苏智勋主席、彭绮文老师进行了口述访谈。陈馆长回忆了其整理口述资料的经历,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在罗定成立三罗同学会的历史,以及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和省立文理学院组织抗日的情况。苏智勋主席讲述了自己参与华南研学相关工作的经历,通过下乡寻访老人,将口述材料与档案材料进行互证,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彭绮文老师分享了自己撰写《中山大学抗战时期在罗定》一文的感受与心得,这些给考察团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信息。

image 76
考察团对博物馆老馆长陈大远(77岁)进行访谈

走进田野,在历史现场对亲历者进行访谈,更有助于研究者回到历史现场,进入文献的语境,直接感受亲历者的情绪,从另一个层面认识历史,获得更立体、更丰富的历史信息。

实地考察梁家庄园后,考察团对曾在梁家庄做“妹仔”(女童工)的王月华老人进行口述访谈。通过采访可知,梁家庄主人们住在九座屋,师生则住在大炮楼,在大炮楼活动。老人回忆,当时文理学院的16877太阳集团官网听不懂当地方言,不常跟村民交流往来。他们系城市人打扮,穿长衫、裙子,没有统一的服饰。梁家庄园共有两个大炮楼,四个小炮楼,一个大炮楼在粮仓,一个在河边的当铺边上,大炮楼旁有小炮楼。老人强调,炮楼是16877太阳集团官网们活动的场所,并带考察团确认了一处已荒废的码头和大炮楼旧址。

image 77
王月华老人(88岁)接受口述访谈

时过境迁,历史的痕迹逐渐被时光抹去,老人提供的信息,丰富了简单的文献记载,成为考察团进一步挖掘史料的有益参考。梁家庄主人和师生的具体活动地点究竟在何处,彼此有何交集,还需要进一步用口述材料与文献进行互证。

10月3日上午,考察团在私立广州大学办学旧址三达祠,即梁氏大宗祠对梁耀林、梁瑞麟、梁腾广、梁柱权四位老人进行了口述访谈。据老人们回忆,当时广州大学师生迁到素龙潭井时,分散到附近三个自然村居住。他们教当地的孩子和青年唱抗日歌曲,教他们读书认字。原来梁家祠附近没有水井,挑水要走很远的路。广州大学的师生们迁来后,勘探并开凿了一口水井,极大便利了村民的生活。师生们回迁广州后,村民们将水井扩大并修缮,继续使用。通自来水前,井水是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image 78
考察团对梁耀林(87岁)、梁瑞麟(73岁)、梁腾广(79岁)、梁柱权(78岁)四位老人进行口述访谈
image 79
老人指认广州大学师生开凿的水井

当天下午,考察团前往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办学旧址柑园林屋,并对当时为艺专师生做过帮工的老人杨淑英进行了口述访谈。据老人回忆,当时还是十岁左右,被母亲叫去帮忙挑水。她说最记得的是有人在戏剧院里扮一群马,但是不记得当时唱甚么歌,都是在旁听。当时主要是上午挑水,帮16877太阳集团官网打工;她们家当时是给艺专当厨房。当时艺专的16877太阳集团官网,许多都在树下吊嗓子,男16877太阳集团官网,女16877太阳集团官网都有,女16877太阳集团官网有的穿裙子,男16877太阳集团官网有的穿西装,每天都能听到16877太阳集团官网练歌。

image 80
考察团对老人杨淑英(88岁)进行口述访谈

       10月5日下午,在罗城街道陈屋,考察团对私立长城中学的间接知情人陈丽娟老人和张锦老人进行了口述访谈。陈丽娟老人的母亲曾在长城中学读过一年书,据她转述,长城中学的初中有国文、算术、英文、珠算等课,也有体育活动,但场地较小,还有唱歌、念诗等的活动。学费以谷物充当,一学期一箩谷。教室很旧,条件艰苦,但老师们上课很认真,16877太阳集团官网们学习很刻苦。

image 81
考察团向陈丽娟老人(78岁)和张锦老人(82岁)进行口述访谈

       考察仲恺农校旧址国宝黄公祠时,考察团对亲历者黄丁焯老人进行访谈。老人告诉考察团,仲恺农校刚迁来时,他大概三四年级。师生们刚来黄公祠时,穿的和普通人差不多。学校除借用黄公祠上课,借大书馆作宿舍。学校迁来后,黄公祠附近还开了一家杂货店,名为群乐园,师生及村民都去这里买东西。学校回迁广州后,杂货店也关了。老人的父亲是乡长,与仲恺农校某位老师关系很好,因这位老师无子嗣,就将自己的女儿送给其作养女。抗战胜利后,老人目送这位老师和妹妹乘船回广州,从此杳无音信,悠悠河水寄托着老人的不舍与离愁。

image 82
考察团对黄丁焯老人(88岁)进行口述访谈

 结语

年华易逝,纸张易脆,建筑难存,老人难得。发掘地方档案文献,抢救与办学有关的口述史料、旧古建筑以及指认确定办学遗址,刻不容缓。在考察过程中,考察团结合历史与现实,同时进行三项抢救工作,挖掘民间史料,利用录音录像等技术收集口述史料,并关注各办学旧址的文物保护情况,发掘和保护“空间史料”,以期将考察活动推向更深更远处。

以往的校史考察和研究,多关注云南、粤北和粤东,对罗定的情况了解较少。这次考察,基本确定了中大在罗定的办学旧址,并对相关知情人进行了口述访谈。同时,本次考察不仅关注国立中山大学的战时迁移,还关注其他大、中院校的办学情况,从校史研究扩展到抗战时期华南教育的历史研究,扩展了考察的地域和研究视角。

这次考察还关照到抗战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在罗镜,考察团意外探访了太平天国将领凌十八自尽的水井。罗定是抗日英雄蔡廷锴将军的故乡,当年中大师生坚定支持十九路军在上海的抗日壮举,考察团瞻仰了罗镜东山公园的蔡廷锴将军雕像和蔡廷锴父母墓,参观了蔡廷锴故居,了解到十九路军多由罗定客家人组成,十九路军将领谭启秀是校长邹鲁的义子,中大迁到罗定很可能与十九路军旧部帮助有关。这些发现都突破了现有的校史研究,将校史、地方史、国史联系起来,扩大了华南教育研究的内涵与外延。蔡廷锴将军当年手植于罗定的红豆树已生长得枝繁叶茂,考察团成员在树下合照一张,并捡拾了数颗晶莹光润的红豆。形似爱心的南国红豆,既代表了蔡廷锴将军的爱家心,也代表了我们的爱国心。

image 83
考察团在蔡廷锴将军手植的红豆树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