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2021 | 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河源行(二):古寨、彭寨、林寨
2021年11月2日到11月3日上午,16877太阳集团-主頁师生一行继续在和平县进行考察之旅,依次对九连小延安、奇袭彭寨乡公所旧址、墩头村、中共四联中学支部旧址、林寨古村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口述采访。白天的考察结束后,晚上师生们一起开会研讨,同学们分组合作,对几天以来考察之旅中的收获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的考察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九连小延安
11月2日上午,师生们参观了位于嶂下村的九连小延安。九连小延安四面环山、林深草密,曾是“中共和东分区工委”、“和东行政委员会”、“粤赣边支队第六团团部”和《大众报》报社所在地。1946年9月,中共九连临时工委委员林镜秋在嶂下村建立大本营进行革命活动,根据地的战地生活、光明前景吸引了兴梅、潮汕、赣南乃至广州等地大批热血青年前来投奔。解放区一派生机勃勃,军民亲密如一家的安定局面让嶂下村获得了“小延安”的称号。



水西村尤氏宗祠
随后,师生一行前往和平县古寨水西村,考察位于水西村的尤氏宗祠。该宗祠是和平县一处重要的红色宗祠,也是东江纵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尤姓是水西村三大姓之一,在尤氏宗祠的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尤氏和水西村革命之间的紧密联系。师生们在参观尤氏宗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和平县红色基因的理解,理解了和平人民的红色精神的精神源流。和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艰苦复杂与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坚持开展武装斗争,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离开尤氏宗祠后,同学们还分组对当地村民进行口述调查,收获良多。通过访问,同学们增强了对历史空间和历史场景的感知,初步了解口述史的方法,感受到田野考察的乐趣。


奇袭彭寨街公所旧址
11月2日下午,师生们前往和平县彭寨镇。考察团首先来到了奇袭彭寨乡公所旧址,公所旧址位于和平县彭寨,即彭寨街老街。彭寨是和平县下半县经济中心,彭寨街镇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国民党县政府在各地征得的田赋税(谷)都集中在彭寨街入仓库存,甚至四邻乡里的地主豪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租谷,也运往彭寨库存,再中转外运。彭寨街是县内囤积粮食最多的街镇。1947年5月23日,叶日平带领8名战士奇袭彭寨乡公所,并在战斗中活捉了敌乡长黄铭初和所长黄华添等共23人,缴获军用物资一批。


墩头村——华表塔
接着沿着老街走一段路,师生一行来到了墩头村的华表塔。华表塔,原名黄猄社塔,位于彭寨镇墩头村。古时,因坐落在华表自然村,世人为了方便称呼,故更名为华表塔。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年),是由当地村民集资建造,是和平县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下午的最后一个目的地是墩头村。墩头村是以曾氏族人为聚落的纯客家民系村落,历史悠久。村内有客家古园、古巷、古塔、古桥、古树、古墓等历史人文景观。梅园书屋、“墩头蓝”织染布艺、半围龙屋、抗倭炮楼、华表塔等一系列客家文化元素。



讨论
11月2日晚上,同学们通力协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白天考察的内容进行了积极的讨论,。这次的讨论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前一天晚上各个小组所提到的各个问题。各个小组总结了几天来的考察心得,对于客家文化、红色基因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导教师们对于各组的见解进行了提问,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路。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踊跃回答相关的问题。

林寨古村
11月3日上午,师生们前往林寨古村进行考察,得到林寨古村村委的热情接待。林寨古村位于河源市和平县,是陈姓聚居地。清代至民国期间、林寨村民兴建起颇具规模的古民居群,是全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四角楼每座占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楼,高达8至10米,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厅堂式布局,气势恢宏、错落有致。为典型客家风格的方围屋,根据不同的历史渊源,每一座四角楼都被冠以儒雅的称谓。如新朝议第、永贞楼、福谦楼、谦光楼、宝三楼、九栋屋、世美楼、当铺、美尽东南等。




从书斋走向田野,采访和平县当地的居民,考察田野间的革命记忆与风土人情,同学们对于田野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将课堂上学到的口述史的理论方法运用在了史学实践当中。通过实地考察与口述采访,同学们回归了具体的历史情境,充分发挥历史想象力,在田野间探索历史发展的线索。
撰稿 / 黄亮、杜鹏、王思怡
供图 / 口述史理论与实践课程组
编辑 / 林柏丹
初审 / 陈 喆老师
审核 / 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 / 杨元红老师